(轉) 金融煉金術 - 結束語




  反射性的概念是貫穿本書首尾的主題。我的闡述主要集中於社會科學的一般和金融市場的特殊,其他領域我幾乎沒有涉及。下面我將簡略地述及這些方面,儘管有關思想還不成熟,詳盡的論述將構成下一本書的內容。不過我擔心也許不會再有機會涉足寫作,特別是因為我將一直留在金融市場裡。


  首先是價值問題。經濟理論將價值作為一種給定,儘管有證據表明它們是由反射性過程支配的。今天,絕大多數價值可以還原為經濟關係——最近一期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成就就是一種將政治解釋為經濟過程的理論:參與者追求個體利益的最大值——但並非到處都是如此,即使在今天,世界上仍有許多地區,利益追求被置於其他動機之後。對宗教與傳統進行的經濟分析步履維艱,相比之下,在物欲橫流的文化中對政治進行經濟分析當然要容易得多。我們恐怕很難理解像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之類的現象,在尺規的另一端,我們素來傾心仰慕的主張——團結——也同樣有悖於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

  經濟價值之所以能夠在西方以及西方化社會中佔據支配地位,這本身就是我們經濟成功的結果。價值的演化也遵循反射性的模式,經濟活動已經產生積極結果這一事實,加強了我們眼中經濟價值的分量。科學方法也是如此,自然科學的勝利把科學方法的形象抬高到難以理喻的高度。與此相反,在同我們相差不遠的文化形態中,各種藝術形式仍然頗為活躍,這是因為在藝術活動中取得成就比在經濟活動中取得成就要容易一些。即使在今天,詩歌在東歐仍然大行其道,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蘇聯,這在西方是很難理解的。我毫不懷疑我們對物質價值、利潤和效率的重視已經走向過分的極端了。

  反射性過程必然導致過度失衡。但要定義什麼是過分的界限卻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涉及價值問題時根本就無所謂標準,也許接受價值主題的最好方法就是乾脆將價值的非現實性作為討論的出發點。由此則可以發現,任何一種價值體系都包含缺陷。接下去我們就可以去發掘每一特定價值體系的不現實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同現實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任何其他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引入帶有我們自己價值體系缺陷的偏見。

  在價值同自我的觀念——一個反射性觀念——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思維較之存在更直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在我們是什麼同我們自以為是什麼之間不存在一致性,但在這兩類概念之間卻存在著雙方的相互作用。在我們展開自己的現實生活的同時,關於自我的意識也在發展起來。我們自以為是什麼同實際上我們究竟是什麼,此二者之間的聯繫是能否獲得幸福的關鍵——換句話說,它規定了生活的主觀意義。

  我完全可以給出一份關於個人發展歷程的反射性說明,但我並不打算這樣做,因為這將會過分地暴露自己,更不必說將會牽涉他人了。儘管如此,如果我坦白承認自己一直懷有過分誇張自我重要性的想法,讀者諸君恐怕也不會覺得意外——直截了當地講,我幻想自己是神靈或經濟改革家,就像凱恩斯(作為一般理論的創立者),或者更好一些,仿佛愛因斯坦那樣的科學家(反射性聽起來同相對性有些類似)①。我的現實感足以說服我承認這些期望是過分奢侈的,因此我將它們深藏在心底,仿佛某種犯罪意識一樣。成人之後,這成了我鬱鬱寡歡的主要原因。隨著我在事業上的成功,現實同幻想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至少面對自己我已經敢於承認這個秘密了。誠然,能夠幸運地實現某種幻想的念頭令我喜不自禁——特別是這本書,它給了我極大的滿足與成就感。讀者當然知道,現實同期望之間的反差仍然很大,不過我卻可以不必懷有負罪感了。本書的寫作,特別是現在這幾行,以我此前從未敢於嘗試過的方式暴露了我自己,但我並不因此而感到緊張。事業上的成就為我提供了屏障,我可以毫無顧忌地對自己的能力進行極限考驗。因為我不知道極限在哪裡,批評恰好有助於我的這種努力。惟一可能對我構成傷害的,是成功的陶醉所誘發的幼年時那種自以為萬能的幻想的重新抬頭——不過,只要我還留在金融市場,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極小,因為市場會時刻提醒我意識到自己的局限。就我的個性而論,我的職業選擇誠為幸事,不過這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個反射性的過程,是我的職業同我的自我意識協力發展的結果。本來,關於這一方面我還可以提供更多的解釋,但鑒於我仍然置身市場這一事實,我不得求助於第五修正案。在我的性格中存在著某種缺陷,有可能把自我展示轉變為危害性的過程,對此我還缺乏足夠的警惕,這就是自我表現的衝動。就在一分鐘前,我還談到害怕暴露自己,顯然,那有些言過其實。

  ①

  反射性,reflexivity,相對性,relativity--譯注

  關於生命意義的客觀性的一面,我也同樣可以給出自己的見地——如果在這裡使用“客觀性”一詞並非自相矛盾的話。我的出發點是,任何一種人類行為都是有缺陷的。如果堅持因為有缺陷而拋棄每一種選擇,我們將一無所有。因此,惟一的辦法就是盡人力之所及,否則就只好擁抱死亡。這絕非聳人聽聞,死亡的擁抱並不限於一種方式,在各種名義下追求完美和不朽的徒勞努力,都無異於放棄生活選擇死亡。邏輯的結論是,生活的意義包含了思想上的以及在實踐思想時的各種缺憾,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沃土。

  到目前為止,我的討論還只限於個人性的問題,但個人並不是孤立的存在物,他所固有的認識上的不完備性迫使他更加依賴所從屬的社會。在這裡,最終推出了反射性概念的那種分析思路,同樣有助於理解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事實上,並不存在兩個對等的實體,所謂的關係只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顯然,這種關係形態給我們帶來了認識上的困難,不可能獨立地定義個人與社會而不涉及對方。考慮到我們的語言結構,認識此二者關係在邏輯上的非必然性(contigent nature)的確是極其困難的,從歷史上看,絕大多數總是取其一端。作為這些傾向性的兩個極端的,就是阿格裡帕(Agrippa)的將社會比做有機體的縮影以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要避免這些蘊含在極端中的固有偏見,就必須確立一套新的議論範疇。在電腦科學與經濟分析學中,一種合用的語言已經開始出現①。即令我們學會了處理反射性與遞迴性的關係,我們仍然面對一個存在主義式的選擇,應當採取一種預設的社會形式,還是應當允許社會成員自己決定他們的社會形態?前者即波普爾所說的封閉社會,後者即開放社會。

  我剛剛從中國回來,在那裡,這一區別是至關重要的。這個國家剛剛熬過一段可怕的時期,遭受了以集體的名義對個人進行的統治。現在領導著這個國家的那些人都曾是這種統治的受害者。這些人有充分的理由狂熱地獻身于爭取個人自由的事業,但他們還必須克服許多障礙,封建主義的悠久傳統,無處不在的官僚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束縛。

  ①

  有兩冊書令我十分著迷,巴特森的《邁向思維生態學》和霍夫斯塔特的《GEB:一條永恆的金帶》。Gregory Bateson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New YorkBal-lantine 1975Douglas R.HofstaderGodelEscher BachAn Eternal Golden BraidNewYorkBasic Books1979.

  我驚喜地發現,反射性觀念在那裡引起了異乎尋常的興趣。正如我曾經指出過的,反射性也可以被描述為辯證法,但因為這個名詞負載著沉重的智力文化的積澱,所以我儘量避免使用這個詞。但恰恰是這一層涵義強烈地吸引了中國人,因為這可以幫助他們修正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黑格爾提出了觀念的辯證法,馬克思去掉前面的觀念二字,換成了辯證唯物主義,現在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辯證法,將參與者的思維同所參與的過程聯繫起來——也就是說,在觀念與物質之間發揮作用。如果說黑格爾是正題,馬克思主義是反題,那麼反射性就是合題。

  但是,新辯證法同馬克思主義之間有一種根本性的差別。馬克思認為,一個理論要想成為科學的,就必須能夠正確預見歷史發展的未來進程。新辯證法顯然是非決定論的。由於社會形態不可能“科學地”確定,因此只能由參與者們自己選擇組織形式,又因為任何人都不享有真理的壟斷權,最好的安排應該能夠容納一個批判性的程式,各種相互矛盾的觀點可以自由辯論,並且最後由現實來判決。民主選舉在政治上提供了一個滿足要求的論壇,市場經濟則在經濟領域中發揮著類似的作用。市場也好,選舉也好,都不是客觀的標準,它們只能反映流行的偏見。但是,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裡,這已經要算是最好的選擇了。於是,反射性的觀念直接通向開放社會的概念——這就是它在當代中國的“魅力”。至此,在幾個主要要素之間已經完成了一個霍夫斯塔特或許會稱之為“遞迴環”的結合體,它們構成了我平生的追求:反射性觀念、金融市場以及獻身於開放社會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