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在財務困境中掙扎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學校裡學習多年,卻沒有學到任何關於金錢方面的知識。其結果是,人們只知道為金錢而工作……但從來不學著讓金錢為自己工作。
All for whom want to be Richer.
沒有經過學習就直接去交易,就像是沒經過外科訓練就直接去開刀。
如果不知道怎麼交易獲利,應該先學習和思考成功交易者的作法。
站內的程式碼僅供Tradestation與Multicharts學習使用,不代表獲利保證,直接用於交易者請自己承擔盈虧責任。
(轉) 金融煉金術 - 結束語
反射性的概念是貫穿本書首尾的主題。我的闡述主要集中於社會科學的一般和金融市場的特殊,其他領域我幾乎沒有涉及。下面我將簡略地述及這些方面,儘管有關思想還不成熟,詳盡的論述將構成下一本書的內容。不過我擔心也許不會再有機會涉足寫作,特別是因為我將一直留在金融市場裡。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二十章 1987年大崩盤
1987年股票市場大崩盤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我們必須回溯到1929年、1907年、甚至1893年的崩盤,才能找到可供比較者。就許多方面來說,最有關聯並且最廣為人知者的就是1929年了。但在做比較時,我們必須注意不要將崩盤本身與其後果相混淆。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九章 全面改革的悖論
在前邊的討論中,我不僅給出了一種可行的國際金融體系的輪廓,同時也給出了一項可行的美國經濟政策的輪廓。當然,這些還只能說是框架或視角,但只要稍加修葺,它們也一樣可以覆蓋那些我們尚未涉及到的領域。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八章 走向國際性的中央銀行
經過前面的探討,我們已經可以肯定金融市場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那麼,是否存在著某種可行的、一勞永逸的挽救方法呢?以我自己的能力恐怕很難做出精當的解答,我的長處在於鑒別體系的缺陷而不是設計新體系。長期以來,我一直幻想自己能夠成為像凱恩斯那樣的經濟改革家,但是,越是接近於獲得陳述自己見解的機會,我就越是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我的特殊專長在於能夠洞察任何體系的缺陷,但在涉及某一特定體系的問題時,我的見解同專家相比還要稍遜一籌,不僅證券分析是如此,在金融與經濟領域中也是一樣的。如果要求我參加證券分析主管的考試,幾乎任何一科我都通不過,在分析信貸與管制的迴圈時,我缺乏對貨幣理論的透徹研究,此外,讀者還會發現,在歷時實驗中,我的最大弱點就是經濟預測。在投資和寫作的過程中,儘管沒有真正掌握某一特殊領域內的技巧,但那時我至少還可以對付,可是如果我設計出一種新的金融體制,知識上的缺陷便成了致命的弱點。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七章 自由市場與管制
進一步地批判均衡的概念幾乎是多餘的了。早在第一章裡,我就已經斷定這只是一個假定性的概念,它在同真實世界的切合性方面是很成問題的。而在此後的各章裡,我考察了各種類型的金融市場與宏觀經濟的發展,結果表明,它們從未表現出均衡的趨向。實際上,斷言市場傾向於走入過度的非均衡,恐怕會更有意義一些。這種不均衡遲早將發展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最後不得不進行修正。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六章 社會科學的窘境
現在已經到了對社會科學的窘境做出正確評價的時候了。科學方法基於這樣的預設,即成功的實驗應該證實被測試假說的有效性;然而當物件涉及思維主體的時候,實驗的成功並不能保證被檢驗的陳述的有效性或真理性。歷時實驗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明顯錯誤的預言戴上了金融成功的王冠。應該承認,實驗遠非是科學的。我對它的煉金術本性給予了反復地強調,然而煉金術竟然能夠取得成功,這引起了有關科學方法的疑問;另一方面,科學理論似乎未必能夠取得更理想的成就,於是出現了尷尬的場面。對此,我的看法是,所謂的社會科學是一個錯誤的隱喻,只要擺脫這一隱喻,我們就可以走出困境。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五章 金融煉金術的視界:實驗評判①
歷時實驗的結果同我的預期出入很大,此外,第三階段的表現也同第一階段大相徑庭,寫於1986
年6 月的評判必須返工以覆蓋自那以後所發生的一切。第一階段顯示了我的方法的成功,第二階段則展示了不那麼成功時的情景,這使得評判工作更為複雜,但同時也會令我們的判斷更為完備。要對我的方法進行評判,就必須將獲利於金融市場與預言未來過程這兩種能力加以區分。這一必要的區分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意以及下一章將對此進行考察。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四章 結論:11/1986
“百年不遇牛市市場”過早地結束了,我已經排除了第二次牛市市場的可能性,不過也許會有某種局部的進展。①
“百年不遇牛市市場”的流產為我們洞察整個形勢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發,經歷類似過程的並非只此一端,大循環就是另外一例。只要願意找,還可以發現不少的例子:歐佩克幾乎就要分裂了,但還是從斷崖邊上退了回來;國際貸款問題也是如此,我們已經分析了為什麼作為應急系統的集團貸款只有在緊急狀態下才能維持下去,而它本身的結構恰足以不斷製造出維持其運行所必不可少的緊張狀態;關於自由浮動匯率機制,我早已斷言,它們在自然地積聚著不穩定,然而五國集團的介入阻止了可能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我們也因此而進入了“骯髒浮動”體制。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三章 第二階段: 7/1986-11/1986
1986年7月21日星期一①
在我腦中始終盤繞著螺旋式通貨緊縮的可能性。事實上,在歷時實驗開始的時候,這一念頭佔據了主要的地位,最後,我終於放棄了這一想法,傾向于牛市市場的觀點,但在控制對照階段,我仍在繼續推敲這個觀點,並且偶爾照此行事。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二章 控制對照階段:1/1986—7/1986①
1986年1月11日星期六②
股票與債券市場經歷了一次嚴重的下挫行情,我遭受了極大的損失。早在12 月期指到期時——當時正趕上一次短暫的股市高峰——我已經在股票市場上建立了最大限度的敞口,而我的債券頭寸也還沒有脫手。結果,當跌勢來臨時,我的股票和債券頭寸都得不到任何保護。是否應當將債券頭寸削減一半?我對問題的嚴重性還有些將信將疑,儘管當市場開始下跌時我確實拋出了1 億美元的債券,但因為我並不相信跌勢真的會持續下去,所以後來我又急不可耐地將先前拋售出去的份額又買了回來,可是當時的時機遠未成熟。好在我的外匯和歐洲股票的交易策略還是正確的。趁著一次短暫上揚的機會,我取消了過度的外幣頭寸,所以我現在的外幣投資僅限於自有資本——英幣空頭與馬克多頭——沒有動用杠杆操作,我還加強了在外國股票市場中的投入,因此儘管價格上漲,我的敞口總態勢還是穩定的。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一章 第一階段:8/1985—12/1985
實驗正式開始: 1985年8月18日,星期日①
股市近來接受了一種觀點,認為貨幣投放的高速增長預示著強勢經濟的到來。迴圈性股票開始上漲,而利率敏感型股票及國防工業股有所下挫。我必須決定跟追那種敞口傾向。對流行的觀點我有所懷疑,但又拿不出足夠的反證。於是,我乾脆靜觀待變。基金股票主要由那些堅持從結構調整中獲益的公司,以及具有自己獨特迴圈方式的財產保險類股票所構成。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章 起點:8/1985
1984年大選,歷時實驗由此開始介入大循環的歷史發展過程。在那以前,由於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美元堅挺,大循環一直春風得意。當時各國中央銀行心裡都清楚這中間有問題,最終一定維持不下去。1984年年初,他們一度干預市場,試圖壓低美元匯價,但沒有成功,美元因此更是漲得高於以往任何時候。經濟發展依然強勁,甚至消化了一次溫和的加息。手持美元金融資產的外國人大發其財,對美出口商也喜不自禁。奇怪的是,美國企業面對嚴重的進口壓力無動於衷,不願將製造業遷往海外,寄希望於投資高科技以保持產品的競爭力。臨界點現形於1984年的末季。經濟增長的步子慢下來了,利率也趨於下滑,惟美元匯價在稍挫之後仍昂然向上。主流觀點認為美元強勢同經濟的強勁增長和利率差價有關。最後一批逆勢者退出了,美元匯價牛氣沖天。正是這根最後的稻草壓斷了駱駝的脊樑。美國企業如夢初醒,焦急地轉向出口和海外生產基地。堅挺的美元最終成了美國的難題。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九章 美國的“公司大精簡”①
在雷根大循環的背景下,還有一種重要的反射性過程也處於發展之中:美國公司的結構正在經歷著重塑階段,具體方式有合併、收購、剝離財產(divestitures )與杠杆收購。這一變化具有通常同反射性過程相關的那種戲劇性,並且上升到了歷史的重要性。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遠遠早於大循環的時期,自1982 年以來,這一進程得到了極大的推動。公司重組與大循環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繫,這是毫無疑問的,問題在於迄今為止這種聯繫始終是極不平衡的:當前的經濟政治形勢為公司結構的重組提供了理想的氣候,然而大循環在其演進過程中卻還沒有受到來自公司重組的顯著影響。於是,對於這個在不甚嚴格的意義下被稱為合併熱潮的過程,最好將其看成旁枝,而不是大循環的必然組成部分。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八章 銀行體系的演進
人們都知道,1982年的國際債務危機構成了一個震撼人心的轉捩點。債務國資金轉移的方向逆轉,震盪無所不及。在我們的大循環模型中,震盪以非投機性資本流入的形式表示(↑N),因為它的流向並非出於對總回報的考慮。牽涉到的款項數目巨大:1982年,資金流入重債務國的淨額為501億美元,到了1983年,反向流出淨額竟然已經高達138億美元①,其中絕大多數是美元。資金從重債務國的轉移,為大循環提供了主要的支援基礎。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七章 雷根的“大循環”①
在國際債務危機期間,我一直忙於一個有關信貸擴張與緊縮過程的粗糙而又表述不甚清楚的模型,這一過程類似于股票市場中的繁榮/蕭條的發展過程。我認為1982年是世界性信貸擴張階段的終結,但當時我並未意識到美國將成為“最後的貸款人”。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六章 貸款的集團體制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管理當局進行了積極而富於想像力的干預,國際債務危機勢必令銀行體系陷入崩潰,從而給世界經濟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上一次可能與此類似的崩潰爆發於30 年代。鑒於以往的教訓,國際間成立了一個授權機構以防止歷史的重演。因此,聽任形勢惡化而熟視無睹是難以想像。別具一格的干預方式將世界經濟引入了史無前例的新局面。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五章 國際債務問題
反射性分析的關鍵在於決定哪些要素應當分離出來予以特別考慮。在處理某一特定的金融市場的有關問題時,情況要簡單一些。它的關鍵變數就是市場價格,而應予以特別考慮的就是那些能夠影響市場價格的因素。然而即令如此,進入你視野之中的也將是無限多個因素。僅僅指出基本趨勢和主流偏向,這在說明歷史過程的動力學方面也許是有效的;但注意,絕非在歷史過程的辯證法方面也同樣有效,至於說要解釋實際的歷史過程,那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更不必說用於預測了。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四章 信貸與管制的週期①
反射性概念和信貸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緣份,這是不足為怪的:信貸取決於預期,預期涉及偏向,於是信貸成為偏向介入歷史過程並發揮因果作用的主要管道之一。信貸似乎與一種獨特的我們稱之為繁榮/ 蕭條的反射性模式相關聯。這種模式是非對稱的,繁榮是長期的、逐漸加速的,而蕭條是突發的並且往往是災難性的。相形之下,當信貸不是反射性過程中的一個基本要素時,其模式趨向於更具有對稱性,比如,在外匯市場上美元的升勢或跌勢(在結構上)並沒有很大差別,匯率的變化似乎遵從一種波浪起伏的模式。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三章 外匯市場中的反射性①
反射性相互作用在股票市場中是間歇性的,而在貨幣市場上卻是連續的。我試圖證明,自由浮動匯率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並且,這種不穩定性是累積的,因此自由浮動匯率體系的最終崩潰幾乎是毫無疑問的。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二章 股票市場中的反射性
我將從股票市場談起,試圖展開一種反射性的理論。這是因為:一則,作為擁有近25 年資歷的投資商,我最熟悉的就是股票市場;二則,股票市場提供了一個優越的實驗場所用於檢驗理論,在股票市場中,變化是以定量語言表達的並且易於獲取資料,甚至連參與者的觀點也可以通過經紀人的報告一目了然。最為重要的是,我已經在股票市場中實地檢驗了我的理論,至少可以貢獻出一些有趣的研究案例。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一章 反射性理論
反均衡
經濟理論致力於研究均衡點。均衡概念是非常有用的,它容許我們將注意力集中於最終的結果而不必考慮形成這一結果的過程。但同時這也是一個很迷惑人的概念,頗有經驗主義的氣味。既然經過調整過程可以實現均衡,則該均衡點必定是以某種形式可觀察到的。真實情況卻並非如此,現實生活中幾乎看不到均衡——市場價格的靈活易變是盡人皆知的,所觀察到的過程只不過被人為地設定為趨於均衡,可為什麼永遠也達不到均衡呢?不錯,市場參與者必須順應市場價格,可他們所順應的也許是一個不斷遊移的目標,這樣一來,根本就談不到什麼順應,而經濟學的所謂均衡也只不過是天方夜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