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曼觀點)裙帶關係、投降與徹底混亂

 裙帶關係、投降與徹底混亂

Scott Bessent 到底憑什麼向摩根大通的客戶簡報?


(克魯曼觀點)金融危機入門(第二部)

 金融危機入門(第二部)
關於政策回應以及我們的現狀
 
我本來打算在美國東部時間 6:30 發布此消息,但卻改為在意大利時間 6:30 發布。所以現在重新發布。

上週我發布了金融危機入門文章的第一部分。儘管這篇文章的動機是唐納德·川普公佈玫瑰園關稅後市場瘋狂的舉動,但文章太長了,所以我承諾今天會討論時事。說實話,我也希望一週後情況會變得更加明朗。

(書摘)富爸爸窮爸爸



  • 人們在財務困境中掙扎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學校裡學習多年,卻沒有學到任何關於金錢方面的知識。其結果是,人們只知道為金錢而工作……但從來不學著讓金錢為自己工作。

(轉) 金融煉金術 - 結束語




  反射性的概念是貫穿本書首尾的主題。我的闡述主要集中於社會科學的一般和金融市場的特殊,其他領域我幾乎沒有涉及。下面我將簡略地述及這些方面,儘管有關思想還不成熟,詳盡的論述將構成下一本書的內容。不過我擔心也許不會再有機會涉足寫作,特別是因為我將一直留在金融市場裡。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二十章 1987年大崩盤




  1987年股票市場大崩盤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我們必須回溯到1929年、1907年、甚至1893年的崩盤,才能找到可供比較者。就許多方面來說,最有關聯並且最廣為人知者的就是1929年了。但在做比較時,我們必須注意不要將崩盤本身與其後果相混淆。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九章 全面改革的悖論


  在前邊的討論中,我不僅給出了一種可行的國際金融體系的輪廓,同時也給出了一項可行的美國經濟政策的輪廓。當然,這些還只能說是框架或視角,但只要稍加修葺,它們也一樣可以覆蓋那些我們尚未涉及到的領域。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八章 走向國際性的中央銀行


  經過前面的探討,我們已經可以肯定金融市場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那麼,是否存在著某種可行的、一勞永逸的挽救方法呢?以我自己的能力恐怕很難做出精當的解答,我的長處在於鑒別體系的缺陷而不是設計新體系。長期以來,我一直幻想自己能夠成為像凱恩斯那樣的經濟改革家,但是,越是接近於獲得陳述自己見解的機會,我就越是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我的特殊專長在於能夠洞察任何體系的缺陷,但在涉及某一特定體系的問題時,我的見解同專家相比還要稍遜一籌,不僅證券分析是如此,在金融與經濟領域中也是一樣的。如果要求我參加證券分析主管的考試,幾乎任何一科我都通不過,在分析信貸與管制的迴圈時,我缺乏對貨幣理論的透徹研究,此外,讀者還會發現,在歷時實驗中,我的最大弱點就是經濟預測。在投資和寫作的過程中,儘管沒有真正掌握某一特殊領域內的技巧,但那時我至少還可以對付,可是如果我設計出一種新的金融體制,知識上的缺陷便成了致命的弱點。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七章 自由市場與管制


  進一步地批判均衡的概念幾乎是多餘的了。早在第一章裡,我就已經斷定這只是一個假定性的概念,它在同真實世界的切合性方面是很成問題的。而在此後的各章裡,我考察了各種類型的金融市場與宏觀經濟的發展,結果表明,它們從未表現出均衡的趨向。實際上,斷言市場傾向於走入過度的非均衡,恐怕會更有意義一些。這種不均衡遲早將發展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最後不得不進行修正。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六章 社會科學的窘境




  現在已經到了對社會科學的窘境做出正確評價的時候了。科學方法基於這樣的預設,即成功的實驗應該證實被測試假說的有效性;然而當物件涉及思維主體的時候,實驗的成功並不能保證被檢驗的陳述的有效性或真理性。歷時實驗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明顯錯誤的預言戴上了金融成功的王冠。應該承認,實驗遠非是科學的。我對它的煉金術本性給予了反復地強調,然而煉金術竟然能夠取得成功,這引起了有關科學方法的疑問;另一方面,科學理論似乎未必能夠取得更理想的成就,於是出現了尷尬的場面。對此,我的看法是,所謂的社會科學是一個錯誤的隱喻,只要擺脫這一隱喻,我們就可以走出困境。

(轉) 金融煉金術 - 第十五章 金融煉金術的視界:實驗評判①




  歷時實驗的結果同我的預期出入很大,此外,第三階段的表現也同第一階段大相徑庭,寫於1986 6 月的評判必須返工以覆蓋自那以後所發生的一切。第一階段顯示了我的方法的成功,第二階段則展示了不那麼成功時的情景,這使得評判工作更為複雜,但同時也會令我們的判斷更為完備。要對我的方法進行評判,就必須將獲利於金融市場與預言未來過程這兩種能力加以區分。這一必要的區分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意以及下一章將對此進行考察。